湖南大学生网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

2010-12-24 22:23| 发布者: 伽奇·胡| 查看: 307| 评论: 0

  一、进入壁垒的突破与重建

  1.进入壁垒的概念与类型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是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变量之一,反映市场中现有厂商对潜在进入者的阻挡能力。对于进入壁垒,产业组织理论有不同解释。贝恩(Bain,1956)对其下的定义为:行业内原有厂商能长期将产品价格优势维持在高于最低生产和分销的平均成本而又不引致新厂商进入的程度;斯蒂格勒(Stigler,1968)则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原有厂商相对新厂商的成本优势,但他没有说明厂商何以建立这种优势;弗格森(J.Ferguson,1974)给进入壁垒下的定义为:使新厂商进入后无利可图,但同时又能使行业内原有厂商定价高于边际成本水平,赚取垄断利润的因素;威斯塞克(C.V.Weiszacker,1980)则直接宣称,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进入壁垒扭曲了资源配置;德姆塞茨(H.Demsatz,1981)对进入壁垒给出了一个更宽泛而形象化的界定,他认为经营许可、商标、版权、专利、对既往投资的收益权甚至投资的悠久历史等企业专用资产都构成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这些定义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进入壁垒这一概念主要针对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关系,而且作为一种竞争障碍,进入壁垒只存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它揭示的是目前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市场进入行为相对于现有厂商的一种策略性劣势,后者因此获得一定的垄断租。

  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必须以市场现有厂商具有的某些专用资产为基础,并使潜在竞争者处于策略劣势。东道国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拥有的专用资产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经济性的,另一类是非经济性的。前者包括东道国已经形成的绝对成本优势、规模效益、沉没成本(sunk cost)和先到者优势(first-movers’s advantage)、品牌、客户忠诚、营销渠道等差别化优势以及当地企业的串谋阻截等;非经济性壁垒则包括东道国政府的产业限入、定价管理、股权比例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对国内企业的扶持以及文化差异和民族情绪等。一般而言,发达东道国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经济性壁垒,由于发达国家基本上对外资采取中性政策,因此发达国家对外国投资者的非经济性壁垒并不突出。而对发展中东道国来说,其经济性壁垒不明显,甚至在跨国公司进入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根本就没有发展或发展水平很低,对跨国公司构不成进入障碍。发展中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政府行为、文化差异和民族情绪等非经济方面。

本新闻共10页,当前在第01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关键词: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类毕业论文 08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论文中心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大学生要找工作,就上湖南大学生人才网..
长沙理工大学自考在线报名咨询!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广告投放|手机访问|无图访问|联系我们|湖南大学生网 ( 湘ICP备10000310号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部份内容来源网络和网友发布,供大家交流学习参考之用, 版权归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Powered by 5+7WorkRoom System by Discuz!X2

© 2008-2011 XunNets.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