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生网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2010-12-24 22:23| 发布者: 伽奇·胡| 查看: 809| 评论: 0

  

  至于鲁迅的《斯巴达之魂》故事,主要依据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关于这个阿里司 托戴莫斯有这么两段记载:一段是说阿里司托戴莫斯回到家乡后受到非议和蔑视,以致 没有一个斯巴达人愿意把火给他,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说话,大家称他为“懦夫”,结 果他在普拉塔伊阿的战斗中洗清了所蒙受的一切污名;另一段记载是说:战后希腊人评 功的时候,有人提出阿里司托戴莫斯虽然最勇敢,但他是因为受到责备后抱着一死的愿 望去杀敌的,这不算真正的英雄,于是没有得到光荣的表彰,但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 那是别人嫉妒他才这么说的(注: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 1年版,第557、654页。)。但是很奇怪,所有的蓝本里都没有那个阿里司托戴莫斯的妻 子,也没有那个在旁边目睹现场的情人,不知是鲁迅编出来的,还是当时在日本为其他 通俗小说作者所编。其实这个烈女并不可爱,那情人更加可鄙,为这样的男女树碑立传 不像鲁迅一贯的风格。所以鲁迅后来读了感到脸红。

  

  不过可以肯定,鲁迅对斯巴达精神是倾心喜欢的。鲁迅后来写的小说里一直有这种斯 巴达精神的成分,比如《铸剑》,就是强调了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一种精神。这种 精神,我觉得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是有的。中国过去有武侠传统,有墨家传统,而 且往往是知识分子继承的这些东西,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对朋友的承诺,宁愿 牺牲自己,毫无眷恋。有人称为“儒侠”,既是儒,又是侠,平时饱读史书,一旦国家 有难,也能挺身而出,从汉代的张良到清代的曾国藩,都有这种记载。

  

  中国知识分子当 时学习西方成为思潮,在中西大交融的过程中,很多知识分子都感到眼花缭乱,一到西 方觉得那么多好东西,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而鲁迅恰恰相反,在他的最初的拿来主义里 面,找到了古希腊的源头,他从这样一种欧洲最古老的狂热的精神传统中,寻找到了一 种与中国传统相契合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无意的,因为后来连鲁迅自己也把它掩盖起 来;但又仿佛是有意为之的,是一个潜在的、必然的、不能小觊的思潮,这个思潮包括 后来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左翼思潮,一路发展下来。这种精神其实也贯穿在新文化运 动中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奋斗和可歌可泣的牺牲中,那是一种为了一个信念可以自我牺 牲的,带有狂热的、偏执的东西。

本新闻共15页,当前在第11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上一篇:中文本科生毕业论文

下一篇:韩语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中心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大学生要找工作,就上湖南大学生人才网..
长沙理工大学自考在线报名咨询!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广告投放|手机访问|无图访问|联系我们|湖南大学生网 ( 湘ICP备10000310号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本站部份内容来源网络和网友发布,供大家交流学习参考之用, 版权归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Powered by 5+7WorkRoom System by Discuz!X2

© 2008-2011 XunNets.com

回顶部